姜林奎代表:提高我國化學原料藥行業國際競爭力
發表于:2011-03-07 15:33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倪偉齡
姜林奎總經理說,我國是世界原料藥生產大國,可生產全球2000多種化學原料藥中的1600種,總產量約80萬噸,占全球19.3%的市場份額,居第一位,其中仿制原料藥的市場份額更是高達37.8%。國產化學原料藥的57%用于出口,占醫保出口額的50.3%。目前,中國抗感染類、維生素類、解熱鎮痛類、激素等大宗原料藥和他汀類、普利類、沙坦類等特色原料藥在國際醫藥市場上占有相當的份額和地位。
自2001年以來,我國原料藥出口額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2008年,我國原料藥進出口總額達到238.94億美元,同比增長22.19%。其中出口額達到175.8億美元,同比增長29.59%,利潤增幅約為50%。出口對原料藥產業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但2009年以來,原料藥行業首現負增長的統計數據使這個被稱為出口避風港的領域涌起了波瀾。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去年1~11月份,我國化學原料藥出口總額為148.7億美元,同比下降了7.35%。在主要出口市場中,亞洲出口額為64.8億美元,同比下降3.24%;歐洲為42.5億美元,同比下降11.86%;北美洲為22.7億美元,同比下降11.83%。這是過去5年我國化學原料藥出口額首次出現負增長。
姜林奎提出建議:一、加大宏觀調控力度,遏制產能嚴重過剩的勢頭。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已明確行業準入、投資管理、貿易監管、違規查處等宏觀調控措施,嚴格執行國家投資管理政策,停止審批和建設內外資新增產能嚴重過剩的化學原料藥項目,對已建、在建和已批未建的項目進行清理整頓;抓緊制定產業準入標準,嚴格生產許可證的審查和發放,對違規企業已頒發生產許可證的要依法撤回;對化學原料藥出口繼續實施出口許可證管理,抓緊制定出口商品合規生產認證制度,規范經貿流通秩序;實行行政問責制,建立信息發布制度等措施,引導企業加強自律,維護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對違紀違規、瀆職失職的行為進行嚴肅的行政處理等。
二、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加強對重要出口原料藥的監測和預警
及時掌握和通報情況;著力拓寬政府提供專業服務的平臺,提高商業協會的國際反傾銷案件應訴組織能力,加強律師和會計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包括中央、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中介組織和企業在內的“四體聯動”機制的作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動落后產能加快退出。如對落后產能削減進行合理的補償,對先進產能及高端產業予以政策支持、扶持等。
三、加大原料藥結構調整的指導與支持力度
淘汰原料藥落后產能勢在必行。藥企往往囿于自身位置、視野等制約,強調結構的行業指導與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就日益凸顯。為此,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醫藥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實行落后產能置換制度。借鑒國家淘汰鋼鐵落后產能的經驗,制定過剩產能的年度淘汰目標、計劃并分解落實,明確責任,加強督查。不再核準單純新建、擴建產能的過剩原料藥項目。地方新上此類項目必須以削減當地落后企業的產能為前提。
加強行業主管與地方部門的統籌協調,注重發揮地方積極性。削減產能直接影響到地方GDP及財政收入,企業所在地政府的態度與作用就非常重要。為回避行業監管,很多企業偷梁換柱采取了“化整為零”、名義上檢修實為擴建等辦法,部分地區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違規審批放行,導致國家的產業調控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四、加大產業兼并重組及走出去的力度,盡快制定推進醫藥產業兼并重組指導意見
積極鼓勵原料藥企業走出去、在海外設廠或設立辦事處等。積極引導原料藥企業加大對非洲、拉丁美洲、俄羅斯、烏克蘭等新興市場的市場開拓力度。地方對醫藥企業海外推廣、經營等可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或稅費減免。
五、提高國際化意識,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目前,國外藥品注冊、認證和國外市場營銷已是制約我國原料藥出口的主要瓶頸,應盡快完善國際認證工作。同時,面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關稅壁壘、反傾銷調查等,我國原料藥企業還要善于利用國際貿易規則來規避風險。此外,企業間要加強合作、規范競爭,避免危害產業的無序競爭。
六、改變產業結構,做強原料藥產業。
必須改變僅在原料藥產業鏈低端覓食的局面,發展制劑生產,推動產業升級。在這方面,“印度模式”是一個成功的先例。在經歷做大大宗原料藥產業、轉型特色原料藥產業的發展階段后,產業全面升級,產業鏈延伸到制劑生產、新藥研發等多個領域。
七、注重不同層次企業和產品優勢的發揮。
發揮大企業的規模優勢與中小企業的靈活優勢,尤其是發揮一些中小高新技術制藥企業在小品種研發和生產工藝技術上的優勢,充分培養和挖掘其發展潛力。